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中心| 学校设置| 招生在线| 就业指导| 教务教学| 校园风光| 学生管理| 图书馆| 证书查询|
banner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师生文摘
师生文摘
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

时间:2019-05-29   浏览:

师生交往是学校中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就在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不断学习,不断使自己成为人;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一、师生交往是学校中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

 

 

人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离开交往,都以交往为前提。交往不仅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它还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改造活动以及价值取向活动等的侧面、环节和因素。同时,交往不仅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范畴,它也是一个关系性范畴。没有交往,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产生与发展真正全面的社会关系。人的交往不仅展开与实现着社会关系,而且它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生活在结构化、网络化、模式化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二是人是在交往中不断占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获得不能离开交往。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师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着在交往中形成的丰富资源,改造自己的生活,学习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占有人的本质,不断使自己成为人。

 

 

此外,从个体发展来看,交往是作为个体的人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人自出生开始,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社会中的一切,诸如行为规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前辈留下的历史文化等都成为其生活的背景、条件、资源。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方面,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和历史责任。同时,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以及与世界的关系。人正是在交往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能力和责任,并在积极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自觉的历史主体,实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个体通过学习实现社会化。对此,维果茨基在论述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问题时肯定了交往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的生活与学习仍然离不开人的交往。如果我们追溯一下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原始社会,就会发现交往正是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式。人们通过与家庭成员、氏族成员、长辈、巫师等人的交往生活、学习。工作、游戏、仪式、典礼就是每天的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尽管时至今日,社会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交往依然还是人的生活与学习的方式。而且,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当代的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交往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活动正在加速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各种对话、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当代人存在和发展的普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全球化信息时代,人必须把对话、合作、交流作为生活与学习的方式,共享交往中的丰富资源,实现自我完善和对生存状况的改造。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的学习与生活都不能离开交往,交往是生活与学习的基本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我们更应重视作为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的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社会交往特殊形式的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校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实施的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每一个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使他成为一个人。它的内容是经过选择、净化的人类文化精华。这样,与一般的交往相比,师生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目的、交往内容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师生交往摆脱了一般交往中的良莠难分、利害并存的局面,避免了异化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师生交往有了更强的自觉性和更明确的目的,即通过交往中的学习,使人成为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如果我们说一般的交往在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的目的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自在性和无意识性,那么师生交往则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在这种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他们还是学习者和现实生活者;对于教师来说,学校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同时也是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其中能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生活的地方,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的地方,在其中能不断获得完善、不断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地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等方面的自由的地位。这正是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之所在。

 

 

二、师生交往之深层意义的失落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对师生交往意义的片面认识,使师生交往缺失了其应有的深层意义。

 

 

1.把师生交往理解为教师与学生完成教育或教学任务的背景、条件和手段,重视师生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它的目的性价值。具体来说,一是将师生交往作为教育或教学活动的背景,是教育或教学环境中的一部分。师生交往的作用、功能就在于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情感、智力、审美的环境背景或“心理场”、“精神场”。二是将师生交往作为教育或教学的一种条件、手段。师生交往的作用、功能就在于通过交往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达到良好教学过程的展开,实现教学任务。随着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师生交往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条件。无论是将师生交往作为教育或教学的背景还是将其作为条件、手段,都没有全面把握师生交往的意义,对师生交往价值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工具性价值上,而没有看到它作为学校中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所具有的“成人”价值。

 

 

2.把教育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进而把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简单理解成一种知识传递活动。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师生交往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这样,教师就成了只具有知识传递功能而存在的人,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则仅仅被看成是认知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不是具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以学生和学习为主的师生交往活动中,尽管强调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但是,由于将知识学作为惟一的目的,师生交往关心的只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学生的进步只表现为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作为完善的有生命的人的其他一切方面被忽视、遏制。即使今天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也往往由于不能摆脱为知识教学服务的目的而失去其应有的“成人”的价值。在这种以知识教学为核心、为导向的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成了为知识而存在的工具。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教”而活,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为“学”而活。书本知识成了目的,而不是为了实现更好生存的手段。以知识教学为惟一目的的师生交往活动,“忽视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潜在性,没有看到人不同于动物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甚至丧失了教育中贯穿的主体间性的“教育爱”,它“必然走向重认知,而不重情感与意志,最终因丧失学生内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而生出成批的尤如一个模子出来的‘机器人”’。而师生交往中以“成人”为目的的真正的学习被遗忘了,促使教师与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价值也被忽视了。

 

 

3. 在关系范畴内,对师生交往的片面认识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全面的人与人的关系。通常的情况是,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圣贤之言的传达者、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了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在交往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无知无能的人,是可以任意塑造之物,是可以被随意涂抹的“白板”。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控制学生的学习,控制学生的活动,控制学生的行为,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学生没有丝毫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被消磨、被扼杀。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异化为物,而且最终也使教师异化,从而使师生交往背离了“成人”的目的。

 

 

由此可见,对师生交往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深层意义的失落。因此,为了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为了开发师生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资源,为了人的生存,为了人的目的,有必要重新认识并全面把握师生交往的意义。我们必须看到,师生交往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教育或教学活动的背景、条件、手段,它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促进知识教学的工具性价值。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就在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交往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精神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为人。当然,全面把握师生交往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否认交往中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也不意味着否认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关键的问题是,对师生交往意义和价值的片面认识使师生交往活动忽视了其应有的“成人”价值,亦使师生交往活动难以发挥其蕴藏的巨大作用。同时,这种片面认识也使教育难以实现真正的目的——关注入的生存,使人成为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引导人生,使人成为人的活动。教育不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认知,真正的教育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仍旧被窄化为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也仍旧被窄化为知识教学。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教育活动核心的师生交往之深层意义的失落。

 

 

三、交往中的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师生交往的“成人”目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潜力,促使他们主动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如何使交往中每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成为人的目标,实现生命的价值?

 

 

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师生交往这种基本学习方式,实现真正的学习。这里的学习与传统上我们所理解的学习有所不同。传统上人们将学习理解为知识学习,即掌握知识、获取信息、促进认知发展。事实上,这种学习与真正的学习相差很远。真正的学习是指人不断完善自身,不断使自己向更高的生存状态跃迁,使自己成为人的过程。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真正的学习,对于个人而言,涉及人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因此,这种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有意义生活的学习:是一种以“成人”为目的,使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都得到成长的学习;是一种为了人的生存而在人的一生持续进行的终身学习。

 

 

为了实现真正的学习,在交往中的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全面性。在这里,全面性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师生交往中的学习,不仅仅是使师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而且是使他们的一切方面——知识、智慧、情感、意志、人格、个性、气质、审美等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反思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批判创造的精神亦得到发展。二是指学习内容的全面性。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自由、批判地思考,学习如何热爱这个世界并使它更富有人情味,学习如何创造并通过创造改变自己。这些都是在师生交往中要学习的内容。

 

 

价值性。师生交往中的学习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目的性价值。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为了获取报酬或奖励,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不断创造新的自我。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将学习与工作真正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在其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为了取悦父母、讨好教师、避免惩罚,不再是为了获取高分或者是为了“学而优则仕”的目的,学习成了不断创造新的自我的有效方式。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学生不断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通过自我组织,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在这样的学习中,由于有了追求“成为人”的目的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愿望,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了为更好生存而不断创造的自主学习者。

 

 

民主性。师生交往中的学习是一种民主性的学习。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形成对世界及与自己的关系的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朝着这个方面发展,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教育也就成了民主的教育。

 

 

主动性。交往中的学习是发展人的主动性的学习。人在本性上就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存在物,主动的生存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正如杜威所说:“生物能为自己的继续活动而征服并控制各种力量,……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所以,在学习中发展人的主动性对于人、尤其是对处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常常是被动的学习者,命令的服从者。模范的学生、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标准常常是俯首贴耳、顺从、听话。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学生没有机会也没有支持的力量从事主动的学习和自主的选择、决策。这样,学生不仅失去了作为学习的主人的创造的、自主选择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有悖于人的本性的被动的生存方式。因此,在师生交往中的学习尤其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中,放弃一些想当然的控制方式,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决策权和选择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发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能够自由地与教师交换意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判断、选择能力,形成主动的、自觉的生存方式。

 

 

引导性。师生交往中学习的引导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因此,他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指导。学生在进行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决策的同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对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成方面,更需要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热情、聪明才智和人格的魅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此外,在交往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巨大的榜样作用。一名经常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的开放性、反思批判性的教师,一名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暴露自己的无知、坚持追求真理的教师,一名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进取的教师无疑能够对学生产生有利的影响,引导交往中的学生生成相同的品质和态度。

 

 

终身性。在师生交往中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的学习者。对于教师来说,在交往中,他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习者,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进,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就是持续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在师生交往中,只有当教师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不会将师生交往只作为一种教学工作,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只是他们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为了不断走向“成人”,他就需要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所以,师生交往中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获取知识并将它用于实践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态度,使他逐渐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实践性。师生交往中学习的实践性是指教师与学生改造生存环境的实际行动以及形成的相应能力和态度。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通过对话、会谈、讨论、交流、共同工作等方式,主动、自觉地对班级或学校的制度、规则、习俗等进行反思、批判,经过协商、探讨,抛弃个人成见,坦率发表意见以及合作共享,重新制定新的更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规范以及与这些规范相联系的策略,变革师生交往方式以及师生关系,改造师生在学校、班级中的生存环境,使其更符合人性。同时,在改造生存环境的行动中,教师与学生都获得了这样一种支持力量:支持个人独立自主与合作共享的协调发展,支持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能力,支持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总之,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人获得变革生存方式、向更高存在状态跃迁的动力,进而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价值,不断地展示其作为主体的力量。作为教育活动核心的师生交往正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即向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支持力量,促进他们实现生存价值,走向“成人”。这正是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之所在。当师生交往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实现其“成人”目的的时候,教育也就成了人的教育。


返回】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上海工业机电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MetInfo

COPYRIGHT © 上海工业机电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MetInfo